2024年9月22日晚,乐橙官网华韵史学会与求索学社在集贤楼312会议室共同举办了第六期“青年学人讲坛”。此次讲座非常荣幸邀请到了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的夏静博士为我们做了题为“歌曲、政治与记忆:《义勇军进行曲》接受史”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历史系主任唐春生教授主持,辜雅老师作为与谈人参与讨论。历史系本科生、研究生共计100余人聆听了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夏静博士重点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如何通过有效的学术史回顾,在前人的基础上选择有意义和价值的论题,以及在遇到题目“撞车”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视角的转换与时段的延伸把研究向前推进,为同学们展示了学术研究的方法论。
随后,夏静博士从五个方面对《义勇军进行曲》的接受史进行了阐释。首先,从《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背景上看,歌曲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与其所处时代的政治背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息息相关。具体到《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与左翼文化运动、有声电影的突破、大众传媒的发展等都密不可分。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1935年《风云儿女》上映,才使得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电影插曲声画并重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其次,夏静博士重点介绍了抗战时期《义勇军进行曲》的广泛传唱。面对日寇的侵略,为数众多的抗战歌曲被广泛传唱,其中《义勇军进行曲》最为雄壮,被传唱的范围也最为广泛。抗日前线、大后方、延安都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重要的抗战歌曲演唱,其被赋予的仪式性意义有力激励了全国民众团结御侮的决心和信心。不仅如此,《义勇军进行曲》还通过援华友人传唱至海外,为中国争取国际同情与支持的呼声。
紧接着,夏静博士还强调了《义勇军进行曲》的非歌唱化表达。在图像化创造方面,《义勇军进行曲》以木刻、连环画、漫画等形式流传于社会各界,激起社会各界民众的团结抗日意愿。同时,《义勇军进行曲》亦衍生出诸如歌剧、舞蹈、诗歌等丰富的表达形式。这些表达形式拓展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受众群体,使得歌曲更加深入人心。
再次,夏静博士讲述了抗战结束后《义勇军进行曲》歌唱语境的应时而变。从反对内战、独裁到争取和平民主,以及揭露美国援助国民党发动内战等事件,《义勇军进行曲》的语境因为各种政治势力的较量而不断发生着改变,深刻反映了歌曲背后的政治较量,成为党派政争与争夺民众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被选为代国歌,其后历经波折,于1982年恢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传唱至今。
最后,夏静博士总结道,歌曲承载着历史记忆,对现实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反作用于歌曲本身,推动人们对其认同。研究《义勇军进行曲》,正是为了铭记那一段为了民族存亡浴血奋战的历史,使人们对国歌心生敬畏。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就“为何选择记忆理论”这一视角及“如何增强研究创新性”等问题与夏静博士进行交流讨论。
辜雅老师对夏静博士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希望同学们从夏静博士此次讲座中有所启发,学会拓宽自身的研究视野,尝试运用新的方法与视角,不拘泥于档案材料。
唐春生老师鼓励同学们在未来的历史学习中,以历史为本位,尝试跨学科研究。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