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20点至22点,乐橙官网华韵史学会举办了第九期青年学人讲坛。此次讲座有幸邀请到学院2012级校友、华韵史学会创始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黄熙老师来为我们做主题为《秦汉思想的会通精神》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学院陈昆老师主持。此次讲座是以线上形式开展,本院师生共计四十余人参会。
在讲座开场阶段,陈昆老师围绕主讲人黄熙老师的履历、工作单位、讲座题目等展开介绍,并重点为同学们介绍了他对思想史研究领域以及本次讲座关键词“会通精神”的理解。在介绍中,陈昆老师也鼓励同学们通过聆听黄老师讲解,从而扩大对思想史研究的认识和理解。
讲座开始后,黄熙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他个人的求学经历以及创办华韵史学会的初衷。同时,黄老师也表达期待:希望未来的华韵既能够加强史学素养的培养,又能保持师能训练的特色。

在专题讲座中,黄熙老师首先引用《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对“会通”做了初步解释。随后黄熙老师从秦汉思想会通的学术背景、汉初黄老政治与儒道的融合、《淮南子》和《春秋繁露》中体现的诸子思想发展等方面对秦汉思想的会通精神展开论述。他指出:在战国末期,随着学术大融合的趋势,诸子百家已开始走向融合,例如黄老道家蔚然成风;西汉时期,《淮南子》《春秋繁露》等著作已展现出诸子思想在此时走向融合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与秦汉“大一统”的历史趋势是相吻合的。

在讲座的结尾,黄熙老师总结道:秦汉时期学术壁垒被打破,各家思想相互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此时儒道思想融合,形成“二元意识”的主流思想意识结构,为之后佛教传入形成“三元意识”结构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此时的思想融合或以道家为主进行综合,或以儒家为主进行综合。此后,儒家思想入明线,道家及其他各家思想则入暗流。
在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就两汉经学传承的师法与家法、各家思想从排斥诘难到会通融合的转变的原因、无为与有为在当今社会的体现等问题与黄熙老师交流。黄熙老师对此逐一进行了耐心解答,这更加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对中国思想史学习的思考。
陈昆老师对黄熙老师所带来的精彩报告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他指出此次讲座虽以秦汉为题,但实际囊括了战国至秦汉的长时段,为同学们展现了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及其表现。
此次讲座有助于同学们深刻理解秦汉思想史发展的脉络,激发了他们探索多元发展路径的兴趣。